近日,英国best365官网经济学系副主任刘瑞明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发表了文章《中国城市化迟滞的所有制基础:理论与经验证据》,全文约2万余字。
中国的城市化滞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各个地区之间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异和地区差距的扩大,转型时期中国应当如何使地区间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平衡,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篇论文抓住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双重二元结构”特征,从所有制结构入手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一个视角。研究发现,在中国过去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前提下,城镇企业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对劳动雇工的需求影响了“拉力”和城市化进程。国有企业存在着普遍的资本偏向和对整体经济的拖累机制,单位产值所产生的劳动需求相对较少,从而国有产值比重越高的地方,其能够解决的就业越少,最终导致可容纳的城镇人口数越少,城市化进程滞后。利用中国(1985-2011)的省级面板数据,文章发现,过高的国有产值比重会显著地抑制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这说明,中国城市化的滞后一定程度上源自于所有制改革的滞后。文章的发现意味着,在政策操作层面上,国家需要清楚地认知改革中不同环节的重要性。就当前的改革而言,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滞后构成了城市化进程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改革的次序上来讲,所有制改革应该优先于城市化进程的改革。
就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来看,该文的发现还为改革过程中的其他难题提供了一些启示:第一,既然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部分受限于所有制改革的进程,而城市化又构成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那么,通过推进所有制改革,国有比重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可以相对快速地促进城市化进程,这将缩小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平衡。第二,近年来,国有企业工资高于非国有企业的幅度及其不合理部分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利润和职工福利越来越高,这一方面使得关系等非市场因素在进入高收入行业的时候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导致国有企业更加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民营企业和整体经济发展受限。二者均导致社会就业解决能力的下降和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因此,实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还可以通过促进公平和增长来推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化的进程。第三,该文的研究还为放松户籍管制提供了一个启示,也即通过扩大就业的方式逐步瓦解现有的户籍制度。长期以来,各界人士都已经认识到,户籍制度将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带来不利影响,但是,由于现实操作层面的困难,户籍制度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革。户籍制度是横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堵墙,对其的维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就业压力。依照该文的发现,既然户籍制度是一堵如此坚硬的墙,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将之推倒,那么,通过所有制改革和就业的解决,“一块砖、一块砖”地去瓦解它在现实中显得更为可行。